
“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将把巴中等8个地级城市培育为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这为巴中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顺应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新趋势,成为巴中当前城市建设的工作重点,但市民对巴中应建成什么样的特大城市有不同的看法。为此,记者近日采访了我市各行各业的多位市民,了解他们对建设特大城市的看法。
刘秀品(作家)
刘秀品曾在杂文《特大城市的素质》中提到过,人是有素质的,“特大城市”也有素质。人的素质主要是指人的素养,特大城市的素质同样是指特大城市的素养。
素养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平时的修养”。人的素养就是人的平时的修养,特大城市的素养反映的是特大城市居民平时的修养。特大城市是由一个一个居民组成的,人是特大城市中最特别的“原素”。一个特大城市,仅仅是人口特别集中、经济特别发达、交通特别便捷还远远不够,还得有特大城市良好的素质。而特大城市良好的素质,只有通过市民平时特别良好的“素养”来体现。
城市特别大,人口特别多,居民的素质高,建设的力量就特别大;居民的素质低,破坏的力量也会特别大。市民的素质是特大城市的灵魂,提高市民的素质是特大城市最重要的软件建设。建特大城市占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也许过不了多少年,达城的人口将会超过100万,真正建成远近闻名的特大都会。但比建高楼大厦更重要的是居民的“素质建设”。一个真正的特大城市,居民应该有特别优良的精神气质。居民素质跟不上,很可能一边是大家努力“建设特大城市”,一边是有人暗中“破坏特大城市”。
巴中建特大城市,最大的问题不是建高楼的问题,更不是人口的汇聚问题,是人的素质问题,是要教育市民像爱护自家财产一样爱护这个城市,通过“爱”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灵魂。比如河南的洛阳,算不上什么特大城市,只是一座古城,她们那里不但保留了古文物,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等等,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市民自己爱护城市的特点。苹果是洛阳的一个特产,洛阳城市很多的街道树就是苹果树,果子挂在树上,伸手可及,可就是没有人去摘,每到秋天,苹果熟了的时候,果树上硕果累,万绿丛中点点红。煞是好看,成为洛阳城一道独特的景观,《洛阳苹果红了》还上了《人民日报》,受到中外朋友的赞美。不少人到洛阳参观,竟都是奔那苹果去的。而巴中城里,别说人行道上的苹果会在花朵刚凋谢就会被摘掉,连一些行道树都被五马分尸!人的素质不高,建起的高楼大厦没有灵魂,徒有其表,那不是大城市,是“大僵尸”。什么时候,达城的人都爱达城了,都把公物当自己家里的物品爱护了,达城才能建成真正的大城市。而在城市建设方面,要建特大城市,出城的道路要重新规划,重新打造。纵观全省其他城州,达城出城道路是比较差的,比广安差,比绵阳更差,打造出城道路,应是当务之急。
杨国志(画家)
随着城市化程度快速提升,解决交通拥堵成为国内各特大城市普遍面临的课题。到2015年巴中中心城区面积将达到8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将达到80万人。目前虽然与之配套的城市道路交通已经形成 “一大环三纵二横二小环”的主框架。但是除了已经初步形成的环城公路以外,其他交通性主干道还没有完成,从城市发展整体和全局着眼,在日益拥堵的今日,完善的交通路网体系建设,畅通、有序、便捷的交通出行环境是特大城市发展的需要,目前急需进一步完善城市干道建设,打造整合出一个高效的城市快速交通网络,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保障市民出行安全便捷。
其次,随着城市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加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趋强烈,虽然达城区教育资源布局总体上趋于合理,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展,总体实力明显增强。但是仍然存在新建或扩建学校滞后的问题,在一些知名中小学中大班额的现象非常突出;优秀教师资源紧张。目前巴中的教育已经落后于周边市州,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的教育事业,对特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希望政府在将打造成为特大城市的同时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加大投入增加城区教育资源总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满足市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而相对于以上两项看得见、摸得着的投入项目,目前巴中既然定位了特大城市发展的框架,就必须开始在文化方面加大投入,将打造成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增多,一座城市的文化便是城市的灵魂,规划巴蜀文化村等更是城市建设的必然。
蔡纬(记者)
既然要发展成为特大城市,可以将对一些基础设施的搬迁改造,变成发展的契机。机场的搬迁可以让平整的河市成为成为达城一个重要的生活配套区,如果搬迁至石梯等地,南城更是可以设立为区,从其他特大城市的情况来看,特大城市框架下必然需要三个如区一样的区级行政单位来支撑,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目前拥有北客站、西客站、南客站、火车站四个客站,作为川东北的交通枢纽,这几个客站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视。从其他城市发展的情况来看,这四个人流量较大的客站必然要搬离主城区。相关部门不妨在此做文章,通过合理规划在搬迁客站的同时,将人气带至新的规划点,加快和带动达城周边的发展,让周边乡镇尽快融入城市发展。
目前达城的发展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道路建设问题,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巴中城市道路、南北干道、绕城高速的建设刻不容缓。只有拥有了畅通的城市交通,建设特大城市的才能走上快速的道路。
特大城市的发展,不是简单地增加人口数量,而是需要通过产业升级、政策等途径来吸引、资金和资源进入。虽然目前城市建设成绩显著,但我们还只是完成了筑巢引凤中的第一步,除了硬环境的支持,还必然要给予相关企业政策的支持,这样双管齐下,可以加快实现特大城市建设的目标。
靳能泉(文理学院教授)
巴中建特大城市,应该在“特”字上下功夫,“大”字只能表示巴中在城市人口、城市面积上,但体现不出巴中的特色的,反应不出巴中的优势,借着这次巴中兴建特大城市所带来的机遇,巴中应该在注重特色,提出一个适合、体现特色的城市规划方案,比如是否能打造一个园林城市、森林城市。
在城市的扩张当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迁入城市的现象,更有外地人口的迁入,这涉及到一个外地居民和本城市民的融合问题,只有大幅度提高人口素质,才能加快外来居民和本城市民的融合,让达城成为每一个人的家园,让不管是哪里的人,都把达城当做家来对待。
城市的建设,最重要的是规划,合理的规划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在兴建各种项目时,达城不光需要注重建筑的美观、实用,更要注重环境。在城市建设中必须引进一些国内外建筑领域的新技术、新材料,注重低碳、环保。
网友观点
玉帝姓张:单纯从城市人口量上看,巴中60万距100万相差不是太远,建区后多划几个乡镇多转几个户口就够了,问题不大。难就难在缺一种特大城市应有的精神,缺一种内在的东西和硬实力。应尽量向沿海发达城市学习,吸取他们的经验。
路边的小草儿:说说可行,没中央和省上资金支持,怎么建?
昨夜又梦回:特大城市关键是如何建的问题,城市不仅仅是水泥地加钢筋楼房,城市的绿化必须要从“观赏型绿化”转变为“生态型绿化”,基础设施要前瞩,100年甚至更远,犹其是城市功能布局,公共及安全设施。
巴山蜀水:达城的发展可以学习川南地区,和周边地市州协商抱团发展,加快发展进度,争取国家、省上的资金项目支持。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转载是处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针对文章有什么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