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设施,一个供市民欣赏、歇息,游玩时为景区增添亮点的设备,为何非但没人维护,反而屡屡遭打砸。九月以来,网曝光了不少达城城区各处公共设施频遭“毒手”的行为,从闹市烂路到“天上”掉瓷砖,从破损路牌到隔离护栏频遭破坏,从滨河路破碎的地砖到凤凰山路“骨感”的垃圾桶……无不反映了社会公德的缺失。
对于此类现象,有不少市民也不禁愤怒道:“那些人缺德”。是的,也正因为部分市民缺少社会公德,为一已私念将公物破坏。
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关键在于“失德”的“收益”与风险成本不对称,诱发性“失德”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之前,一般都会做一个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当成本大于收益,一般会放弃;而当成本小于收益,甚至成本接近零时,人们一般会做,甚至会冒险。
最典型的就是在损公利己的同时几乎不需承担任何风险,比如在道路边任意小便、随便扔垃圾、在公共场所高声打电话、在公共场所乱涂乱画,甚至利用公共资源满足个人小私利,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也得不到相应的惩罚。更糟糕的是,只要不直接侵犯他人个人利益,别人也不以为然、袖手旁观,更不会上前去制止。在这种情况下,守规则变成了“老实巴交”和“无能”的代名词,玩弄规则却成了炫耀的资本。西方有一句谚语:“有规则就有例外。”而在我们这里,守规则却成了例外,人们一方面在抱怨公德秩序的混乱,同时又在破坏着公德秩序而不自知,人人都想方设法摆脱公德的约束,想方设法搭别人遵守公德的“便车”。在这种情况下,违反公德的成本几乎是零,既得不到道德的谴责,也得不到相应的处罚;相反,“关你屁事!”却成为一些违反公德者应对“好管闲事者”的最常措辞,而且显得理直气壮;而“好管闲事者”应对这一措辞往往显得不知所措,只得以阿Q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
社会公德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要改善这种现象,除了要增强舆论对这种现象的监督、谴责力度外,还要加强对公众的道德教育、培育公德“威权文化”、建立公德约束的强制机制、树立首先模范,强化正面引导。如发现有人故意破坏,需严厉惩戒以警效尤,将此类风气压制住。
笔者以为,公共设施被破坏、被“揩油”,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公德的缺失,另一个方面更反映了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在以经济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同时,道德建设不能放松,否则,社会的文明程度将无法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转载是处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针对文章有什么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