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13日电(房产频道 胡可璐)近期,大房企“弃购”、土地流标、低价出让和中止出让的消息不断传来,土地市场的遇冷也冻结了各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地方财政因此捉襟见肘。有数据显示,今年多个城市土地出让收入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地方政府能否承受房价大幅下跌的考验?土地财政转型已然成为地方官员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土地市场进入“冰封”期 财政收入锐减
财政部日前公布《2011年11月份公共财政收支情况》显示,11月份,全国财政收入6457.32亿元,增幅延续了9月份以来的回落态势,比上月增幅降低6.3个百分点,而房地产交易量下降是影响财政收入增幅的重要因素。
据《中国证券报》援引中原地产的数据显示,前11个月,全国130个主要城市土地市场总土地出让金为1.18万亿,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5200亿,减少了30%。如果计算全国所有城市,则今年土地财政将可能减少上万亿。地方债务研究专家、广东当代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正浒指出,今明两年刚好是地方政府的偿债高峰期,土地出让收入锐减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巨大困难。
岁末本应是土地出让的高峰,今年市场却显得格外冷清。11月,全国主要35个热点城市的土地出让陷入低谷,流标地块达到了117宗,环比10月份的22宗上涨了432%。有业内人士认为,土地市场遇冷,一是新房销售受阻,库存大涨,已经出让的土地频频延迟开工;二是政策预期依然收紧,开发商资金压力大。
政策博弈 “限购”与“增收”纠结
限购抑制楼市需求,而楼市下行,促使地方政府依赖的土地财政逐步瓦解。这是一个连锁反应,也正是近期地方政府试探放宽限购的最终动力。从部分重点城市的财政收入来看,限购令已经令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减缩。地方政府也有松绑房地产政策的意愿,中央和地方的博弈在加剧。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转载是处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针对文章有什么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