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蚌埠市公安局蚌山分局交送家属的拘留通知书上,张安房被刑拘的理由是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在两年前一次对抗强拆的过程中,他用砖块砸坏一台挖掘机的玻璃。
“上午9点30分左右,我从朋友那里办完事准备回家,刚拐进一个巷子,突然,有人从后面将我抱住,头上被套上了一个头套。”对于10月25日自己被“抓捕”的过程,张安房记忆犹新。
“我哪里见过这种阵势,还以为是黑社会绑架,拼命抵抗,对方人太多了。我有些绝望了,大声呼喊,‘你们是什么人’。他们说:‘我们是警察。’”
双手被铐上了手铐的张安房,不再挣扎,只说了一句,“不就是房子的事吗,你们何必这样?”“你也知道啊?”其中一位警察说,“我们从早上7点30分就一直跟着你,你的警惕性太差了。”
1957年出生的张安房,被称为安徽最牛钉子户。之前已在蚌埠市核心城区朝阳街坚守6年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最终会落得“刑拘”的结果。早在2005年,当地进行棚户区改造,开发商提出的方案是补偿张安房兄弟4人2套房。张安房拒绝,他要求给兄弟和其父5套房。双方互不退让,其间,开发商一度实施强拆,“打砸抢”时有发生。
2007年起,张家人过上了没水没电、担惊受怕的日子,一辈子很少生病的老父亲也于2010年在夏热冬寒的老屋内逝世。抗争中,张安房遭到“10万元取其人头”的恐吓,并数次在对抗强拆时受伤。无奈之下,张安房开始养狗“保卫家园”,还花费数千元安装了4个摄像头,从不同角落监控房屋周边的动静,甚至自制红缨枪和燃烧瓶……
而作为开发商的蚌埠灯芯绒集团九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同样也“损失惨重”。两栋安置房至今未建成,公司为此每年要支付十几万元的安置费。而不少拆迁户因为无法回迁,不断上访,更是让九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蚌山区政府压力倍增。
“生命禁区”
在周边鳞次栉比的高楼“包围”之中,这栋有着30多年历史的三层旧式小楼显得尤为扎眼。布满尘埃的门牌显示,这栋老楼坐落于朝阳街8号。
三楼房顶四周墙柱上一些白色横幅早已残破不堪,依稀可见“维护”“合法财产”等字眼。楼前悬挂的红色条幅虽已褪色但还算完好,上面写着:“欢迎各级官员前来体验生活。”
紧挨着张家的,则是张安房岳母家的房屋。萧瑟的寒风里,两栋小楼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
12月5日上午,尽管是白天,张家屋内却是黑魆魆的一片,一楼房内,各色杂物充斥其间。见有人来了,张安房的爱人王爱玲顾不得寒意逼人,也顾不得70多岁的老母亲卧病在床,只好将前后门都敞开来,这样好让房间里显得明亮一些。
一辆脚踏三轮车停在院子中间,上面放着十来只空着的矿泉水桶。王爱玲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如果张安房没有被“刑拘”,每天他都要拉着三轮车,和她一起去几百米外的地方接水。一个硕大的灶台垒砌在院子角落边,王爱玲说,那是烧狗粮用的。老房子周围,建筑垃圾随处可见,更多则是狼狗和土狗的粪便,正因为如此,这里的空气中飘着一股挥之不去的臭味。
“住在这里,冬天能把人冻死,夏天能把人热死。”张安房的大姐张秀英说。实际上,就在这个三层小楼和隔壁张安房岳母家,自从2007年断水断电之后,已先后有三位老人在这冬寒夏热的老屋中去世。在一楼的厅堂里,放着张安房父亲张贻胜的遗像。一年前的12月3日,在抗拆的第五个年头,老父亲永远地离开了张安房。
12月4日下午5点16分,当周围邻居家的灯光次第明亮起来的时候,王爱玲点上了一截蜡烛。昏黄的光亮下,王爱玲读初三的侄子开始温习功课。其他人,只能紧挨着凑在一起,抵御冬夜里的阵阵寒意。
“如果没有院子里的那11条狗偶尔发出的声响,这里绝对是生命禁区。”张安房的辩护律师—安徽王良其律师事务所主任、安徽省十佳律师王良其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生命禁区”是他看到这里一切后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字眼。
10万元买张安房人头
街坊们对于钉子户张安房并不陌生。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不少人除了见怪不怪外,就是佩服张安房的忍耐力。为此,张家也就有了“最牛钉子户”这个称谓。
但张家人并不这样认为,大姐张秀英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我们根本不想成为钉子户,弄成这样完全是被逼的”。
张安房的父亲是个木匠,解放战争时,从老家山东邹城逃难到安徽蚌埠。1957年,张安房出生,父亲张贻胜在蚌山区朝阳街买了三间平房,并给他取名“张安房”,以示纪念。张家是个大家庭,张贻胜共有两女四男,六个孩子。平房住不下,张贻胜和孩子们商量,推倒旧房,盖新楼。那是1980年,张安房23岁。
当时,蚌埠市西区城建批准张家盖两层楼,张家以不够住为由,盖了栋三层小楼。屋内没有厕所,厨房就在阳台上。在当年的朝阳街,还称得上好房子。不过,等到张家的儿子陆续结婚生子,这栋三层小楼开始显得局促起来。住在二楼左手边的张安房一家三口,说话声大点,右侧的三弟家就能听到。
2005年,传来消息,蚌埠九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要对这片棚户区进行改造,拆迁安置就在原地。
“一开始,开发商就找我们谈,说我家情况特殊,肯定会特殊照顾的,希望把我们放在最后来谈。”最早负责张家谈判的大姐张秀英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如果不相信开发商的承诺,从2005年5月16日起即开始谈判,或许他们家不会到现在依然还是“钉子户”。
让张家始料未及的是,自2007年正式谈判后,双方的分歧会有那么大。
按照蚌埠市政府第12号令《蚌埠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张家可以获得15.6078万元的货币补偿,或者等面积的房屋产权调换,即:张家被认定的房屋面积共104.33平方米,房地产公司给出的补偿条件是:置换一套等面积住房,并交付开发公司房屋新旧差价10万元左右。
张安房觉得补偿不合理,“你不拆迁,我们还能住。拆了,给我们一套,弟兄四个怎么住?”张家在家庭会议上讨论,四个儿子,每家一套房;加上张贻胜老两口的一套,共要5套房。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转载是处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针对文章有什么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