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四川巴中市在通江县试点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4年后的今天,试点项目区农户人均纯收入由项目实施前的2443元增加到3856元。
在巴中,“连片扶贫”的新机制使每一笔扶贫资金都发挥出了酵母作用,使项目实施地不断强筋壮骨。
目前,该市已完成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投资8.6亿元,今年,巴中将新启动实施60个片区连片扶贫开发,覆盖190余万人。
“打捆”资金 整合力量
“过去为何年年扶贫不脱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资金撒胡椒面,缺乏整体谋划和整合力量。”巴中市委书记李刚分析说。
如何发挥资金的牵引作用?巴中市把试点资金作为黏合剂,使各类涉农资金围绕扶贫开发有序集结,使原本分散的资金形成了拳头效应。
按照项目扶持、群众参与、社会帮扶的多元化投入方式,巴中市将相关部门的支农资金统筹整合向试点片区倾斜,实行统一规划项目、统一下达资金计划、统一调度整合资金、统一报账审核的“四统一”管理机制,形成目标跟着计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定在连片区的资金整合捆绑机制。
通江县空山片区第一期试点补助专项资金仅950万元,这笔资金充分体现出酵母作用,引出了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9大类45个涉农项目资金7941万元,加上相关财政配套资金330万元、社会资金250万元和群众自主投入资金2300多万元,总金额超过了1.1亿元。
产业扶贫 “造血”共赢
200亩水产养殖休闲区、150亩大棚蔬菜种植区、200亩葡萄园区和500亩杂柑展示区……在巴中市巴州区恩阳镇,这样的特色产业园目前遍布整个项目实施区域;邻近的渔溪镇因地制宜,瞄准市场,在全镇布局了莲藕种植示范村、核桃种植带等“造血”功能强的中长期产业。
扶贫必须扶产业,才能变“输血”为“造血”。这是巴中实施连片扶贫得出的成功经验。
通江县项目实施区域建起了茶叶产业路,把以前分散的永安镇华家坪茶场、火天岗茶场以及铁溪镇的罗村茶场连成一片。由小环线连接起来的茶场面积已经超过了4万亩,通过发展富硒茶叶产业带,预计3年后规模将达到10万亩。采取“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通江茶叶产业带有1万余名村民把土地全部拿来入股,由康梦公司免费提供种苗、技术服务和肥料。茶叶投产后,一亩茶叶加上公司10%的红利,每年至少可收入5000多元。
不少企业看中了巴中茶叶发展潜力,纷纷与当地茶农协商扩园、投资在茶叶产业带建茶叶保鲜厂和茶叶加工厂。
“工厂建在园区不仅茶农不愁销、收入稳定,企业也有利可图,实现了双赢。”通江县县长赵万先说。
巴中实施连片扶贫开发,以整片推进为基础、以产业扶贫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引进业主带动,发展大户推动,建立专合组织互动”等发展模式,形成产业开发的规模效益,增加贫困群众收入。10年前,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不过1000元;到2010年末,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47元,年均增长13.6%。按照发展规划,经过5年努力,巴中扶贫连片开发将实现全覆盖。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转载是处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针对文章有什么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