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金融机构密集程度居川东北地区前列,区域金融中心地位日益凸显。
近年来,我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扶贫社等新型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有效提升了全市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目前,全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2家、证券机构5家、保险机构27家、小额贷款公司5家、融资性担保公司19家、农村资金互助扶贫社46个、全市金融机构营业网点1400个、金融从业人员1.9万人。金融业增加值在GDP和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
银行存贷款规模
位居川东北地区首位
“十一五”期间,我市的存贷款大幅度增长,贷款投放新增量连续五年保持“一年翻一番”的发展势头,银行存贷款规模位居川东北地区首位。
据了解,截至今年9月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283亿元,比年初增加178亿元,增长16.17%;各项贷款余额达到512.92亿元,比年初增加75.67亿元,增长17.31%,增幅高出全省4.31个百分点,今年我市贷款净增额比去年同期多增15.41亿元。
今年前三季度,我市金融系统共向社会提供各类融资总额605.56亿元,较年初增加101.43亿元。金融机构对全市重点项目的贷款余额达96.58亿元,较年初增加21.53亿元,增长28.68%。
金融创新
满足实体经济信贷需求
我市银行机构积极推广“信贷工厂”、“金融超市”、“中小企业专营机构”等信贷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审贷效率,稳步开发“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等新型信贷产品,推出适应中小企业、“三农”需求的信贷产品,满足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需求。金融创新特别是农村金融创新取得几个全国、全省第一。村镇银行、美兴贷款公司、乡村发展协会、中邮农村小额保险试点、农村金融支付服务试点等多项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惠民村镇银行荣获“中国村镇银行十大影响力品牌”和“中国三农先锋”称号。
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工作初见成效,市和县的试点镇(乡)基本实现在家人员全覆盖,全市9个县(市、区)全部取得森林保险试点资格。农村“普惠制金融”试点、农村资金互助扶贫社和乡村发展协会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效果。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市金融办制定了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挖掘民间资本建立新型金融机构的工作思路,大力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引进的首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恒丰银行巴中分行于9月22日开业,成立不到1个月,已经发放6.5亿元贷款;交通银行分行计划年底前开业。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转载是处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针对文章有什么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