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在攻坚克难中爬坡上行!
向北,一路前行,任家沟原是一片不起眼的荒山毛地,而今这里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主城区向北拓展7平方公里。潆华工业集中区的快速建设,赋予了这里产城互动的现实意义;
向南,昔日的南门坝“棚户区”,而今变成了环境优美、高楼林立的高端社区;
统筹城乡发展,应运而生的“大林模式”,构筑大(林)搬(罾)线百里现代农业生态经济走廊……
一项项成果,诠释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
一组数据彰显发展活力:截至去年底,全区GDP实现175亿元、5年翻一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亿元大关、5年翻5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2.2亿元,商贸服务业发展进入全省10强;区域综合实力在川东北地区排名第一位。
探寻发展的内在动力,答案源于思想一次次解放,观念一次次更新。
项目推动 拓开发展新天地
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抓发展最根本、最有效、最持久的促进因素,充分激发发展活力。
区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对市辖三区工业园区建设管理权下放的契机,着力创新产业园区建设管理及投融资机制,解决发展资金从何而来的制约瓶颈。中国五冶集团投资5亿元建设潆华大道,采取BT、BOT方式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潆华工业集中区自启动建设以来,广大建设者搬掉40多座山丘、回填36条沟,在山峦起伏的荒山毛地上,建成了面积达7平方公里的产业园,成功引进厦门日上车轮、华塑控股等优势企业47家,竣工投产35家,年产值近100亿元,基本形成以机械汽配、新型建材和电子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面对顺庆主城区上风上水的实际,区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生态发展的理念,在产业布局上力戒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在潆溪片区布局川东北汽贸中心,引进和建成奔驰、奥迪、三菱等20家品牌汽车4S店;全市最大的工程机械、货运汽车交易市场已经投入使用,辐射川东北的汽车交易服务中心正加速形成。
精心谋划项目,快速建设项目。该区在编制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同时,紧扣民生、产业、基础设施、城建四大重点,挖掘储备有利于打基础、谋全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500多个,为加快发展蓄积能量。争取到潆溪河整治世行贷款、市中医院建设、澳门特别行政区援建涪江路小学等国家、省政策项目350个,到位资金15亿元。
牢固树立“抓招商就是抓发展”的理念,致力招大引强,在知名企业、过亿元项目引进上取得较大突破。成功引进万科集团参与旅游文化综合开发,恒大集团投资建设北部新城商业商住项目,佳兆业集团参与五里店旧城改造,蓝光、美宇集团参与南门坝旧城改造,华塑控股投资打造西南塑钢门窗、建材生产基地,台湾大润发开发建设城南城北商业零售超市,厦门日上集团建西南最大的汽车钢圈、钢构生产基地,家乐福、保利万和、深圳茂业、重庆新世纪百货等知名品牌店顺利建成营业。近3年来,顺庆区共签约重大项目112个,实现到位资金78.8亿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5个,其中上市公司12家,这些大企业、好项目的入驻,对城市发展、产业培育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现代农业率先连片推进,目前已建成农民产业园188个,入园农户1.3万户,户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
旧城改造全力推进,启动实施165万平方米旧城棚户区改造,城市形象和品位大幅提升。
北部新城成功破题,府荆大道、将军路改造工程竣工通车,潆华大道BT项目全面实施,项目快速推进,荆溪片区“一堤六路”建设全面启动。北部新城骨架基本形成。
民生改善 让社会更加和谐
13日,记者走进区南门坝旧城改造建成的一小区看到,三三两两的居民在花园式的小区内散步,孩子们在嬉戏玩耍,小区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洋溢着幸福和谐的氛围。
然而,提起以前南门坝居民的生活状况,市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低矮的瓦房,泥泞的土路,狭窄的小巷。在南门坝居住了40多年的李玉华告诉记者,南门坝旧城改造后,她将搬进新修建的还房小区,厨房、卫生间都是独立的,周边的环境与原来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2009年,顺庆区拉开了南门坝旧城改造工程的帷幕,预计用3年时间在原址规划建设高档商住区、仿古特色街区、重建文庙和府衙等。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建设,南门坝片区共搬迁居民4300余户,建成3条城市次干道,建还房20万平方米,一幢幢高楼正拔地而起,一座整洁亮丽的临江家园初步展现在市民眼前。
按照“一年起步、三年提速、五年完成”的总体规划,该区又先后启动了五里店、清泉坝等旧城改造,并将延安巷、史家巷、兰花巷等地的“卡口”棚户区打造成城市“邮票绿地”,总面积达165万平方米,涉及居民近3万余人。在对老城区进行改造的同时,区同时启动了农贸市场改造、“农村版”改造、旱厕改造。“四改”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变了城市形象,完善了城市功能,还改善了民生,赢得了民心。
顺庆作为老城区,“农村版”现象较为突出。2009年9月,区把“农村版”改造作为主城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重头戏,开始对城区“四纵四横”20余条街道的临街商铺统一“变装”,让整个街道以都市化的姿态亮相。
行走在育英路上,以前杂乱无章的门面店招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颜色协调、格调高雅的门面,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来到,发现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致,每栋楼都有自己的主题,而在不同的主题下面,却保持着色彩、风格的统一。
在推进“农村版”改造的实践中,按照“整体协调、一街一景、完善功能”的思路,融入了厚重历史文化和现代时尚特征等多元文化元素,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和城市文化品位。
旱厕改造是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的又一项民生工程。区投入专项资金分区域进行改造。去年初,该区投入财政专项资金169.5万元,启动了13座旱厕的改造,改造面积达565平方米。
针对“北大门”沿线脏、乱、差和建筑杂乱无章等突出问题,投入5000万元,对有碍观瞻的建筑物进行拆除,对民居进行“穿衣戴帽”,部分地段实施亮化,对沿线山体护坡岩石裸露部分进行整体绿化美化,把“北大门”打造成了高档次的生态园林景观带。
机制创新 让充满活力
谈及顺庆的发展,区委书记刘彬感受颇深:只有思想大解放,才能赢得大发展;只有树立开明开放的意识,才能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该区紧紧抓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契机,扎实开展“解放思想、主动作为、高位求进、乘势而上”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在更次、更宽领域、更深程度上推进全区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
创新干部绩效考核机制,区委推行干部“广场述职”,把干部绩效考核的评判权交给群众。全面开展“优秀一把手”评选活动,通过“两推两审一票决”的方式,注重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城市建设一线、矛盾调处一线、重点工作一线干部的重点关注,一大批在全区项目建设中服务大局、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一把手”脱颖而出,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和激励导向得到充分体现。
思想大解放催生机制体制大创新,带来了各行各业大变化。“大林模式”、“旧城改造阳光拆迁”、“城市社区民主管理五步法”等,创造了助推发展、促进和谐的新经验。
2007年,顺庆区积极探索发展园区农业的新路径,在大林乡大林寺村探索了一条“政府引导、农民自主、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协会组织”的农民产业园发展“大林模式”,有效解决了丘区农民长期存在的新农村建设无思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胆量的“五无”难题。目前,区在全区20个乡镇广泛复制“大林模式”,建成农民产业园188个。
此外,区在实施南门坝旧城改造的过程中,通过搭建“城投公司”融资平台,用1000万元财政资金撬动30亿元社会资本投入,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破解了旧城改造“钱从何来”的问题。
面向“十二五”,正朝着“经济实力强、服务功能优、环境形象美、和谐程度高的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核心区”的目标昂首阔步。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转载是处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针对文章有什么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