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交通先行”战略,构建增长极的传输系统;
●实施“产业倍增”战略,夯实增长极的产业支撑;
●实施“立城优城”战略,做强增长极的动力引擎;
●实施“三圈一体”战略,凝聚增长极的发展合力;
●实施“全域开放”战略,提升增长极的开放程度。
“从经济总量来看,成都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排位始终徘徊于第二梯队中游。如果不能在发展竞赛的相持阶段赢得先机,就更难在发展差距拉开后的追赶阶段争得主动。”
在成都市委决策层看来,身处竞争最集中、最激烈的组团,成都必须积极应对,力争走在第二梯队的前列,并向第一梯队的后备力量努力。
立足新的发展起点,12月18日,成都全面部署“五大兴市战略”,以“领先发展”的姿态,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战略1:交通先行
成都城乡统筹要“统”好、圈层融合要“融”好、产业联动要“联”好,一个先决条件是交通要“通”好。
实施“交通先行”战略,构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传输系统——这是成都经济大发展的前提条件:唯有建立起高密度的交通联系,才可能形成高密度的经济联系。
首攻交通、大兴交通,打一场交通建设的大会战,既是成都实现自我发展、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命脉,也是成都奠定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主枢纽地位的历史使命。
领先西部、通达全国、联接世界……成都细化任务,一一落实。
学习东京都市经济圈发展全域交通网的经验,着力健全城区快速路网和市域快速路网体系,尽快形成连接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两大极核、贯通全市六大组团的通市域、跨区域快速通道系统,构建起半小时城区交通圈和半小时市域交通圈。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地铁建设进度,全力构建多形态、大容量、无缝化的立体公交系统。
公路交通、轨道交通、航空交通……成都划定重点,加快推进。
成都鲜明确定建立全国第四大国际航空枢纽、全国第五大铁路枢纽的目标,加快成绵乐铁路、双流机场新航站楼等项目建设进度,早日启动第二机场和成兰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构建起四小时、八小时快铁交通圈和连接世界主要城市的航空交通圈。
此外,成都加快建设汇聚西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让成都更紧密地融入全国、全球信息大循环。
战略2:产业倍增
先进制造业是当前成都产业经济的“源”和“纲”,要继续抓源引流、抓纲带目,抓先进制造业联动发展都市农业和现代服务业。
在成都决策者看来,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支撑在于产业倍增;产业倍增,前提在于三次产业联动发展;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枢纽,则是具有高密聚集、高度关联、高效带动产业特征的先进制造业。
“倍增”的路线图已勾勒:要力争实现工业率先倍增,服务业尽快倍增。
“我们将加快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培增发展,尽快形成数个产业集群,总量要达到6000亿级。”双流县委书记高志坚如是说。作为西部经济百强县,双流县的努力方向,是成都产业倍增战略一个注解。
一方面,成都将选择高精尖优的制造业领域作为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机械汽车、食品饮料、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将大力扶持一批带动性强、竞争优势明显的骨干型大企业,争取涌现更多的千亿集群、百亿企业和国内细分行业的“单打冠军”,形成推动成都工业倍增发展的主体力量。
另一方面,纵观成都服务业发展历程,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增速放缓的态势放射出强烈的信号:推动服务业升级势在必行。
把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关联的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巩固和提升金融业、商贸业、旅游业等支柱服务业的优势地位,着力打造主力商圈、精品旅游环线和金融总部商务区;放手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培育服务经济新的增长点。
此外,还要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的生态化、有机化、品牌化、加工化,通过改变农产品的终端形态来提升农业附加值。
战略3:立城优城
要拿出当年抓“东调”的力度抓“北改”,力争用几年时间实现城北片区大变化,还城北市民一个畅通城北、安居城北、宜人城北。
打造西部经济增长极,内驱动力来自新型城镇化,根本举措是要打造宜人城市,塑造宜业、宜商、宜居的城市优势。
展开成都市发展蓝图,“一南一北”、“一新一旧”引人注目。
南下,是成都落实省委省政府兴川大计的一号工程——天府新区;北上,是优化中心城区极核的龙头项目——“北改”工程。两者交相辉映,构建起“立城优城”战略,即以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为双核,六条城市走廊带为骨架,中等城市、小城市网状分布的新型城镇体系,全面提升成都城市化水平和质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旧交替生生不息。
这是一场全新的尝试与探索:把天府新区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聚集的国际化新城区,建设具有高端化城市业态、田园化城市生态、特色化城市文态、现代化城市形态的世界之城、大美之城、宜人之城,成为外资、外企、外来人口到西部的首选地;按照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形态的定位,对城北片区启动新一轮全面规划,加快传统商圈改造、市场调迁和货运场站的搬迁进程,推动城北片区主营业态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
统筹城乡的改革试验成果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在成都新一轮的发展战略中,强调“以城带乡”,加快构建“中等城市—小城市—特色镇”梯次衔接、以大带小、功能配套、用地集约的网络化、组团式城镇体系,引导农民就近转移,为未来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城镇化创造条件。
战略4:三圈一体
“头雁高飞”,“高”要高在发展水平上;“中雁竞飞”,“竞”要竞在发展贡献上;“尾雁快飞”,“快”要快在发展速度上。
占地不到4%的一圈层,经济总量达到50%;占地接近70%的三圈层,经济总量占不到17%……推动三圈层融合为完整的“一极”,形成对内聚合力,是成都弥补经济发展内生差距的必然之举。
“近几年来,青羊区着力打造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已有超过50家制造业企业进行了转移。”青羊区区长谢强说。腾空间,奔高端,青羊的“舍”与“得”也是“头雁”们的共同选择。
优化核心区,推动第一圈层“头雁高飞”。推进第一圈层产业升级,尽一步疏散传统产业和低端产业,既为二三圈层发展传输经济动能,又把地理空间和环境容量腾出来,着力培育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业态,承担起“全面现代化”和“充分国际化”的使命。
打造主体区,推动第二圈层“中雁竞飞”。推进第二圈层“强二兴三”,成为先进制造业的主要承载区,积极培育与先进制造业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提升统筹城乡水平,承担起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推动“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责任。
做强腹地区,推动第三圈层“尾雁快飞”。推进第三圈层“兴二优一”,主动吸收一二圈层溢出的生产要素,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加快优化特色农业和旅游业。
战略5:全域开放
实施“全域开放”战略,关键要在“全域”上求突破,着眼于填空白、抓机遇,着眼于引进来、走出去,多向拓展成都开放合作的空间领域。
从省委“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延伸开去,成都将尝试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加主动的姿态推进“全域开放”。成都将深化港台、提升日韩、扩大欧美,拓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
“新都工业区要争创国家级开发区,成为长江上游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平台,主动承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辐射。”新都区区委书记杨羽正在谋划,在产业转移的大潮中赢得比较优势。
对外贸易格局和对外经济合作格局将更加多元化,开放合作方式尤其是招商引资路径将更加务实。
树立“链条招商”、“借机招商”、“招商选资”的理念,成都还有很多空间值得挖掘。比如逐一摸排世界500强、全国百强企业和国际细化行业龙头企业的投资意向,通过引入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关联企业落户;用好“商会资源”、“航线资源”、“领馆资源”和“友城资源”,依托在蓉投资企业以商招商,引导通航城市、友好城市和设领国家的企业来蓉投资,拓展成都对外经贸合作的新空间。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转载是处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针对文章有什么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