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17日电(记者 丁文蕾) 第一届北京大学企业家论坛12月16日下午在安徽桐城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认为,中国的房地产调控不能仅以房价涨落作为指向,房地产泡沫调控的重点应放在空房、闲房和大房。要加大在保有环节的成本,开征物业税,使住房能真正回归到居住者手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四个稳,三个进’”
侯云春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结束,简单说,中国的经济2011年实现了由经济刺激向内生增长的有序转变。明年经济工作总的基调是稳中求进,四个“稳”,三个“进”,“稳”是指:稳定宏观政策、稳定经济增长、稳定物价、稳定社会大局;“进”是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方面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成效。这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的部署。
“2012年全球经济将是最纠结的一年”
侯云春说,金融危机已经整整发生四年了,这四年来全球经济发展的特点概括讲就是2009年是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是最复杂的一年、2011年是最关键的一年、2012年是最纠结的一年。这一场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过去,正在由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发展蔓延。有人说如果以美国的国债上限上调,评级机构下调作为标志,在此之前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上半场、在此之前是金融危机的下半场。上半场是将私人债务变为主权债务,下半场是美欧企图把他们的主权债务变全球债务。美欧争夺的是在全球的发债权。
“固定资产投资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房地产”
“这场危机目前还未看见曙光。以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为起点,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增长的低迷区、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期、新产业革命的酝酿期,全球的经济体系、全球治理结构以及社会管理进入一个变革期、转型期。”
侯云春称,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面临着一些挑战。明年经济发展不容乐观,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中国相应的国际贸易也会受到影响,出口的增长幅度将有所回落。今年1-11月份与前两年的高速增长相比就有很大的落差。再看固定资产投资明年虽然也会有增长但增长的幅度也有回落,这里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就是房地产,其关联产业很多。
“房地产调控重点应放在空房、闲房和大房”
侯云春指出,“我国的房地产发展中确实存在泡沫,但这个泡沫要逐步地消化,不能把一下子泡沫戳破,我认为我们现在进行的房地产调控仅以房价涨落作为指向,房地产泡沫调控的重点应放在空房、闲房和大房。现在空房多,成为一些人投机的对象。房地产发展要兼顾三个目标:一是满足人们合理的住房需求,二要支撑和拉动经济增长,第三要节约资源,应从经济、环境、社会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房地产。应针对目前住房过度投机和作为居民投资的对象来出台一些调控政策,主要是要加大在保有环节的成本,开征物业税,使住房能真正回归到居住者手中。”
过去十年,老百姓银行账户飞涨的同时,幸福感却在加速流逝。为什么?因为相比收入,物价以更快的速度疯涨。房不住,衣不起成为老百姓的直观感受。衣食住行中,住似乎最难改善,有房子的人想改善居住条件,发现换不起,没房子的人面对一天一跳的房价,更是买不起。十年间房价的全面上涨,吹起了一个大泡泡,高昂的房价带来的高租金更是拉动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翘起了CPI数据,使得刚刚感觉富裕了的中国人手中的人民币贬值不断,焦灼由此产生。
十年间收入翻了两倍多
过去十年,北京居民的年均可支配收入从2001年的11577.8元,涨到了2010年的29073元,增长涨了150%,基本与GDP涨幅保持了同步。貌似手头日益宽裕了的老百姓生活也应改善了150%,但事实远非如此,因为通胀猛于虎也。
相对于衣食行,就住而言,特别是像北京一样的大城市,很多家庭由于下一代的出现,家庭人口的增多,住的状况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倒退。几代同堂挤一套房子的老北京家庭不在少数。
十年前北京居民一年的可支配收入可以买三环内2.3平方米房子,现在只能买1.2平方米四环外地房子,疯涨的房价吞噬了普通居民的幸福感,特别是要成家立业的80后、90后,不仅啃老从父母那里要首付,自己更是变成了几十年的房奴。
任志强表示,从市场环境来看,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正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加速期,必然会导致这部分市场中的房价还会持续上升,而一线城市城市化率已经接近70%,进入平稳增长的阶段,增速开始下降。
2015年是我国23岁适婚年龄最高峰,如果23岁不结婚,到28岁结婚,持续时间会延长至2020年。再划分一下的话,我们从2015年23岁每年下降一个点,连续下降7、8年以后,我们发现绝对人数还是2400万降到1800万,仍然是一个很大需求。1800万人应该是900万套房子,而我们现在为止,每年的生产量,商品房生产只有600万套,远远不能满足城市新增家庭需求,我们家庭属于加速,也在导致住房高速增长。
人靠衣装,装不起
作为服装主要原料的棉花,十年间价格涨了200%,超过了工资150%的增长幅度,再加上人工、场地、运输的费用,衣服价格涨幅更高,十年前二十元质量的T恤,如今普通品牌都卖过了百元。和十年前买同样件数衣服的花费,占工资的比例不降反升。
食品价格与收入涨幅基本同步
2001年猪肉5.5元一斤,鸡蛋2.5元一斤,而今年猪肉已经破15元一斤,鸡蛋也突破了5元,猪肉10年170%的涨幅,也超过了北京市民收入150%的涨幅,和高高在上的房价一样,让离不开猪肉的老百姓肉痛。
十年前几十万元一辆的汽车还是奢侈品,而今天几万元的汽车都满大街都是,降了价的汽车开始真正成为中国人的出行工具。可虽然车便宜了,但油价相比十年前涨了近三倍,一辆每天上下班的家庭用车平均年油费就轻松过万元,而大城市核心区域的停车费,十年间也涨了几十倍。越来越多买了车的人感叹“买的起,用不起。”
日常用品中,电子产品的价格可谓最令人欣慰,不同于衣食住行,电子产品的价格收益于科技不断进步下的工业化生产,价格一天掉一个价。几万元的大哥大和笔记本早已成为昨日黄花,是衣食住行用中唯能让老百姓宽宽心的。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转载是处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针对文章有什么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