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要做好准备,万科可能会为了质量沦为老二老三。”5月11日召开的万科集团股东大会上,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的一席话,令业界哗然。是啊,一直以来,万科就是业的行业老大。业内人士恐怕亦皆有同感,那就是,万科也许嘴上不说,但其实在骨子里还是很在乎老大这个位置的。曾记得,2003年,占据天津市场第一的顺驰的老板孙宏斌曾“扬言”挑战万科老大的位置,王石当场予以强硬回击。可见,在王石眼里,万科当老大,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更何况,万科已经成为销售额率先超过千亿元的巨头。然而,世易时移,“万科可能会为了质量沦为老二老三”,这样令其不堪的言语也竟然出自同一人之口。不难想象,一位视万科地位和荣誉为生命的“教父”,面对公众说出这样的话来,内心爆发了多大的决心和勇气。
但是,转念一想,为了质量就一定要沦为老二老三吗?难道万科当老大的代价是没有追求质量吗?非也。对王石的言论,万科总裁郁亮当场予以“回击”:万科过去4年来最优先工作就是质量问题,严格实行拉闸制度、实测实量,高质量完成年度开发任务。
一个说为了质量不惜降位,一个说万科过去一直就重视质量问题。究竟谁说得有理呢?想必听者也糊涂,我们也无意去打探万科的“家事”。但,有一点的确是越来越清晰了,那就是:坊间关于王石和郁亮分歧越来越大的传言,并非毫无根据的无稽之谈。
客观而言,从道理上讲,做房地产开发,质量与数量之间并不矛盾,绿城、龙湖以质量在业内著称,数量做得亦甚为可观。有的企业数量没做起来,质量也未见得好。总之,质量与数量的双赢,有赖于市场竞争程度、行业发展水平、企业实力和社会责任感、消费水平等等诸多因素。但,道理归道理,在现实中,房地产开发的质量和数量的矛盾,则是十分显而易见的。1998年以来,特别是2004年以后,商品房开发的规模迅速膨胀,很多也几乎是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内迅速从小舢板做到航母。以万科为例,2004年万科销售额92.5亿元。接近百亿的规模,万科花了20年。而从百亿到千亿,只花了6年。类似大跃进的例子还有很多,有的企业做到千亿,甚至比万科用的时间还要少。
规模迅速膨胀,带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不要说对社会和谐负责,对城市文化负责,对百年建筑负责,就是对关乎人命的建筑质量安全这一关,一些开发商都视为儿戏、忘乎所以了。这样的投诉我们听得已经耳朵起茧,不必一一举例。单单说近期的行业老大万科,即可领教。“安信毒地板事件”、深圳“纸板门”、“设计门”等等,问题可谓层出不穷。近日,更有媒体曝光万科深圳项目500万元一套豪宅卫生间漏水及渗漏污物。频频曝光的质量问题,瞬间将房地产行业老大万科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万科怎么了?房地怎么了?如果以数量牺牲质量,这样的数量是不值得自豪的。正如王石所言,“质不过关,量只是过眼云烟,即使成第一了,也很快就会被后面的拉下去”。同理,即使在数量上万科被超越,超越者的代价也是牺牲质量,那么,这样的超越成色也是不足的,也是缺乏社会责任的。企业真正的健康成长,必须建立在社会责任感之上,建立在质与量的平衡上。而这一点,也是整个房地产行业需要深刻反思的。房地产行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不好好破解这一现实悖论,是得不到社会真正的尊重的。(杨昱)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转载是处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针对文章有什么问题,请与我们联系